红军长征中的哈达铺(连载一)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0-01-02 19:42:42 | 阅读: 4402

哈达铺,位于宕昌县城北部35公里,腊子口东南66公里处,国道212线旁,地处岷山东麓的丘陵川坝之中,海拔2225米,属高寒阴湿地带,是一个汉、回、藏多民族聚居区。哈达铺原名哈达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军事要冲。三国时,魏将邓艾伐蜀即从此入川。1952年前属岷县管辖,1954年宕昌县成立后划归宕昌县。因其地理位置处岷州城之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上,故又名“南路”。哈达川(当地人读“喀达川”)“喀达”是藏语意为:右手有山头的乌鸦川。哈达铺人口稠密,盛产当归、黄芪、大黄等名贵中药材,是著名药材“岷归”的主产地,吸引了来自四川、陕西、山西、河南、上海、广州及省内等地的不少客商来此设铺经商、经营药材生意。这里物资充裕,商贸活跃,物价便宜,最盛时期商号达23家之多。后官方设铺递所,随着店铺的增多,哈达铺日趋繁荣,成为当地的重要集镇、西秦岭之川陕甘古道的商贸重镇,特别是中草药贸易集散地。“哈达川”又被当地群众简称为“铺里”,后来被称作“哈达铺”。杨得志将军这样描述哈达铺:哈达铺这个镇,只有一条小街,三面有不高的土山,人口比较密集,绝大部分是回族和汉族,他们讲的汉语虽不好懂,但三个多月来我们一直在人烟稀少、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地区行进,能听到汉语,即使难懂也感到十分亲切。这条一里多长的小街,两侧大都是青瓦房,街心有一座古老的戏楼,街上还有座小关帝庙,街两旁小店铺几乎一家挨着一家。因为有陕西、河南来的“客户”,货物比较齐全。好久见不到的宣纸、麻纸,生芪牌蜡烛,毛蓝布、青洋皮,甚至绸缎、锣鼓家什都有。……吸烟的同志买到烟更是高兴,因为进入雪山、草地后他们就“断粮”了。在毛儿盖,我曾看见一些“烟鬼”把树叶子、干草搓碎,用从地上拣来的纸卷着吸。他们一边吸还一边说:“吸吧,吸吧。这‘毛儿盖牌’的香烟,过了这个地方要想吸可就没有了”。如今哈达铺的香烟品种比较多,什么“单刀”、“双刀”、“白飞机”等等,最受欢迎的是“哈德门”。因为这种烟不仅好吸,而且每个盒子里都装有一张历史人物的画片…… 杨成武将军的描述更富有诗情画意:我们到达哈达铺时,正是一个晴天的上午。天蓝盈盈的,太阳和煦地照在身上。眼前一片片的庄稼地长着黄澄澄的谷穗(燕麦),成群的绵羊在山坡上啃着杂草,农民三五成群地在田里劳动,偶尔还能见到骑在牛背上悠闲的牧童,就差一支短笛了。哦,这时我才想到,节令该是秋分了。可不,自从去年十月离开江西瑞金,也是一个秋天,快一年了,连日征战,复杂的地形,差异巨大的西北气候,把我们向来习惯的节令概念搞糊涂了。莫说远的,就在岷山那边,我们还见到冰雹、雪花,可仅仅两天的路程,仿佛换了一个世界。现在看到金黄色的谷穗、绿茵茵的草地,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树木,和煦的秋日的阳光,个个喜形于色,心情为之豁然开朗。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重要 “决策地” 1935年6月26日,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党中央在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方针。8月6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8月20日毛儿盖会议,都重审了这个决定。但由于张国焘反对中央决定,带8万多红军南下,敌我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使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计划未能实现。9月9日,张国焘背着党中央向陈昌浩发电,命令右路军立即南下。为了贯彻党的北上战略方针,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领右路军中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先行北上,向甘肃南部挺进。9月12日在俄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大家一致同意中央已经采取的措施和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即经过甘东北和陕北,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以便打通国际路线,获得援助的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还决定将红一、三军和军委直属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会后,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离开俄界,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蒋介石得知红军已出草地,进入甘南继续北上的消息后,企图凭借天险把红军堵回原路,消灭在雪山、草地和藏区一带,急电朱绍良(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扼守腊子口天险,拦截红军。朱即令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用两个团的兵力,在腊子口布设防线,堵截红军北上。1935年9月14日,党中央、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及中央纵队到达迭部县的茨儿那村,在他住的小楼内,召见了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交代了3天之内必须夺取腊子口的重要任务。腊子口,位于迭部县东北部,是四川通往甘肃境内的重要隘口。9月17日拂晓,红四团在预定的时间内攻克了天险,占领了岷县的大草滩。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毛泽东同志得知腊子口战役胜利的消息,非常高兴,立即给彭德怀发去了“腊子口已得手,你们本日(17日)立即照原计划前进”的电报。接到通知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快速挺进到哈达铺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资,为了万无一失,迅速完成任务,侦察连战士全部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哈达铺镇公所。此时,驻扎在哈达铺堵截红军北上和腊子口战败逃跑到哈达铺的鲁大昌士兵,得知红军突破腊子口正在向麻子川、哈达铺方向挺进,预感形势不妙,便翻越哈住山,顺着金木沟,向北翻山越岭逃往岷县城。这支全副武装的“中央军”,顺利截获了鲁大昌的军需库,缴获粮食数十万斤,盐2000多斤,这给红军给养给予了极大补充。侦察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没有忘记还有一项特殊任务,就是要为首长们找一些“精神食粮”。在当地的邮政代办所找到好多一两个月前的天津《大公报》、山西《晋阳日报》、《民国日报》等报纸,送到毛泽东、张闻天的住所。 9月18日,毛泽东给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及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李富春的电报。对部队的行动部署和严整纪律问题作出了指示:一、岷敌守城,哈达铺无敌。第一纵队驻地回、汉民众已大发动。我军纪律尚好,没收敌粮数十万斤、盐二千斤。过大拉山后已无高山隘路。现一纵队驻占扎路、麻子川,纵队部驻鹿原里。二、明(十九)日你们全部开来此间。中央队一科、二科驻鹿原里,二纵队驻漩涡、大草滩,三纵队驻红土坡。三、部队严整纪律,没收限于地主及反动派、违者严处。请在明日行军休息时宣布。四、缴获手提迫击炮三门,炮弹百余发,尚在大拉。请动员战士带来,可抛弃粮食拿炮弹。 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进驻哈达铺,红军到达哈达铺后党中央首先出台了以强调纪律为遵旨的,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回族的民族政策法规《回民地区守则》,《回民守则》的颁布开创了回汉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9月20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及中央纵队,经过岷县旋窝、麻子川一线,到达哈达铺。毛泽东和张闻天同志住在“义和昌”药铺后院的三间平房里,周恩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与司令部一起住在“同善社”内。当天下午,张闻天在“义和昌”药铺(毛泽东、张闻天住室)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讨论了组织部工作和部队整编工作,会议决定了整编方案、陕甘支队下设三个纵队,原来的三军团分别改为第一、第二纵队、中央机关、红军总政治部改编为第三纵队。会议还讨论了白区工作,张闻天提出“设法派人与白区取得联系、建立白区工作”。会议同意他的提议,决定派谢觉哉,毛泽民到新疆去建立交通站,可能的话与共产国际接头。常委会开过后,张闻天、毛泽东和博古等读到了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在当地的邮政代办所,找到的七八月份的报纸,有《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天津版的《大公报》等,尤其是《大公报》登载的阎锡山的话说:“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既能扩大区域威势”,还有徐海东窜甘、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等。看到这些报纸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等中央领导同志真是喜出望外,这些消息对于经过万水千山,最终从险境中冲出来的这支七千多人的红军队伍来说,其欣喜程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毛泽东随即找来跟随红军长征的贾拓夫同志来了解陕北的情况。贾拓夫,陕西神木人。1933年7月28日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骡马市福盛楼饭店召开会议,被叛徒告发。出席会议的时任省委委书记袁岳栋、红26军政委杜衡被捕,军事委员高岗挣脱特务控制逃脱,时任省委宣传部长贾拓夫刚好去结账便从饭店后门逃走。后来袁岳栋、杜衡相继叛变。贾拓夫去上海汇报陕西省委工作及其被破坏情况,并奉命去中央苏区,后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7月,长征红军抵达黑水、芦花时,成立筹粮机构,贾是芦花城的筹粮委员之一,带领红军战士到藏区筹粮熬盐。贾拓夫详细汇报了他离开前中共陕北组织、陕北红军以及根据地的情况。经过多次仔细分析研判后,9月22日上午,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在“义和昌”药铺召开中央领导人会议,最终作出了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当天下午,党中央、毛泽东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干部人数(目前有资料线索)的为194人,(其中包括15位女干部)。大家席地而坐,会上张闻天同志代表党中央宣布了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定。毛泽东同志宣布了部队改编,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动员讲话,最后他提高嗓音,挥手向前,用洪亮的声音结束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前进阵地!”全军将士欢欣鼓舞,纷纷振臂高呼:到陕北去!到陕北去!红一军团一师宣传科长彭加伦即兴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以此鼓舞全军将士的斗志,宣传党中央的主张。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回荡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党中央,毛泽东在哈达铺决定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这一转折对推动全国民族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张闻天在9月22日写了一篇“读报笔记”,题目是《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将天津《大公报》上所披露的陕北苏区根据地和红军的情况扼要摘引并作了分析。提出前进的方向和任务。文章署名洛甫,在9月28日出版的《前进报》第三期上,这一期《前进报》上同时还登载了博古的文章《陕甘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同样提出了建立苏区根据地的任务。 党中央在哈达铺为长征中的红军找到了目标,找到了“家”。自两河口会议提出到“川陕甘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目标以来,都只是一个大的方向,红军究竟到哪里去落脚,最终目的地在何处?党中央和毛泽东都“心中没有底”。到了哈达铺才第一次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一年来飘忽不定、不断转战的红军有了一个“家在哪里”的归属。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长征琐忆》中写道:从夜渡于都河以来,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创立新的根据地。究竟上哪儿?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确实谁也很难明确,开头想到湖南西部,没有成功。后来想跟二、六军团会合,又遭重大挫折。黎平会议曾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根据当时情况又有改变,有在川西发展的设想,在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合,跟张国焘争论,就是反对他的南下西进在川康落脚而坚持北上向东建立根据地。原想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现在在哈达铺得知陕甘有一块红军的地盘,很自然的,就决定到陕北落脚了。 哈达铺会议提出到陕北与那里的红军相会合的战略发展方针,不仅是一个关系中国革命发展前途和红军命运的重大决策,而且在长征发展历程中具有阶段性的里程碑意义。哈达铺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最后落脚陕北的重要“决策地”,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红军到达哈达铺后,得到了补给,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又明确了“到陕北去”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心情大好,酝酿创作了著名的千古绝唱《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历经千难万险、绝处逢生后的一种喜悦!毛泽东后来描述当时的心情“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来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哈达铺纪念馆 路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