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哈达铺故事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8-03-05 21:50:10 | 阅读: 9947

 一块银元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时,不止一次给我们讲述过这块“银元”的故事,那时我们年龄尚小,不明事理,可祖母每次讲起,都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入神。现在回想起来,祖母的音容笑貌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她讲述的故事还是那样的清晰可记。

祖母说:那一年,正值麦收季节,她正好生我大姑坐月子,一天听村里人风言风语说:岷县“把人桥”沟里出来了一支队伍,恐怕是“土匪”,那地方离我们这里也就十多公里路程,因此村里人都纷纷去躲避,尤其是年轻的俊俏媳妇、姑娘都躲得远远的。我的祖母在月子里,无法出去躲藏,只好呆在家里听天由命。祖父放心不下,守在家里陪伴祖母。记得临近傍晚,外面有人敲门,祖父心惊胆颤开了门,见有好几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兵娃子站在门口,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穿得破烂不堪。其中有一个说:“老乡,我们路过这里,天黑走不动了,能在你家借宿一晚上吗?”祖父见这帮人不怎么凶狠,态度还很和蔼,就把他们放进了门。这帮人一进我家院子,就东倒西歪地依在檐台躺下了。祖父见状,知道他们一定是又累又饿,支撑不住了。忙从屋里拿来“青稞面馍馍”,又端来热水,让他们吃,让他们喝。那些兵娃子点着头连连说:“谢谢。”也许他们真是饿极了,一个个捧着大馍就吃了起来。祖父让他们进屋,他们摇头说:“我们不能再打扰你们了,这里已经够好的了。”祖父见他们个个都那样的客气礼貌忽然之间想起了什么,急忙从楼顶一抱一抱地抱来麦草,在檐台铺了厚厚的一层,让他们睡觉。那天晚上,那些兵娃子就在我家舒舒服服放心地睡了一个好觉。早上起来,个个都蛮精神的,有的打扫院落,有的帮着喂牲口,有的劈柴,有的忙着挑水。祖母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好兵,心中的疑虑和担心彻底取消了。看他们根本不是谣言传说的那种人。她急忙从炕上下来,挽起袖口做起早饭,擀了一张圆圆大大的面,下了一铁锅热汤饭让他们吃,并对他们说:“真没见过你们这么好的兵,你们从哪里来,做啥的?看见你们,不由想起了我的大儿子,他也就你们其中的这么大,十几岁,为了躲避抓壮丁跑了,我天天想着他,盼着他早点回家。今天家里没有什么好的招待你们,但这是刚收碾的新麦面,洋芋也是刚从地里挖来的,你们不要嫌弃,好好吃吧!”那些兵娃子见祖母这么善良热心,就说:“大姐,不瞒你说我们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长征过来的,我们是穷人的队伍,你我都是受苦人,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就会过上好日子的!再次谢谢你们夫妇的好心”那些红军娃在我家休整了一天,个个像换了人似的,眼看快到晌午,他们又要出发赶路了。有个当兵的大概是负责人吧,从自己布兜里慢慢地捣出一块银元,拉着祖母的手说:“大姐,我们在你家吃了饭、住了宿,打扰了你们实在对不起,现在我们又要走了,没有什么留给你们的,这块银元请你收下吧”祖母再三拒绝,但他们说:“这是我们红军的纪律,你必须收下”祖母见他们那样坚决,含泪收下了“这块银元”。送走红军,祖母双手抚摸着“这块银元”嘴里喃喃地说:“以后家里日子再紧巴,也不能把他派作用场……”也就是那天,祖母把“这块银元”小心翼翼地装进了自己的梳妆盒。传承几代人,一直保存至今。现在,祖母已过世多年了,作为祖母的传承人,今天,我把祖母留给我们的“这块银元”珍重地捐赠给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留作永久纪念,了却祖母对红军的那段挚挚之情。

“这块银元”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更见证了祖母那代人的淳朴民情,而且更体现和诠释了红军和人民的鱼水之情。

  作者:杨金环

智取哈达铺

1935年9月17日佛晓,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继续向北,翻越岷山。

翻雪山、过草地,长期在物资匮乏、人烟稀少的藏区行军作战,翻越岷山后,红军官兵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待收割的庄稼,村舍房屋俨然有序,还冒着缕缕炊烟,老百姓友好地凑上前来向他们问长问短,嘘寒问暖。经过几个月来的艰苦转战,藏区行军语言不通的红军将士,像是一下子回到人间,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经过侦查知道,最近的县城就是由军阀鲁大昌控制的岷县县城。但是,在之前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鲁大昌非常恐惧,把分散驻扎在周围的守军急忙调回县城,死守岷县城。县城南部的古镇哈达铺防守空虚,中央决定部队向哈达铺开进。

时任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接到了去哈达铺搜集情报和筹集粮饷的任务。毛泽东叫来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连德,对他们说:“你们到哈达铺,给我搞点精神粮食回来。要国民党的报纸杂志,近期的,多搞一点来。”毛泽东到里就搜集报纸、书籍、地图的习惯,侦察连经常奉命为毛泽东搜集书报,一路过来,缴获收集了不少“宝贝”。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侦察连一行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向哈达铺进发。

哈达铺是一座商贸发达的繁华小镇,镇内一条将近三里多长的街道,就有大大小小的商铺八百多家。这里盛产当归、大黄、红芪等多种药材,自古就是药材“旱码头”。来自山西、四川、陕西等地的药材商号都在这里落户经商。化装成国民党中校的梁兴初带领一队“中央军”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哈达铺。

镇长和保长见状,立即组织欢迎,梁兴初和镇长随意聊了几句后,就命令镇长派人筹备粮草和物资,并在镇上的邮政代办所找到了大量《民国日报》《晋阳日报》《大公报》等国民党的报纸。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个真的国民党军官,是鲁大昌新编第十四师的一个少校副官!梁兴初镇定地和这位副官周旋,从他口中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这时,梁兴初突然高声宣布:“我们是红军,缴枪不杀!”吓得那副官和镇长一时慌了神,就这样乖乖束手就擒。侦察连不费一枪一弹,就智取了哈达铺。后来,根据缴获的报纸上登载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活动的重大讯息,决定红军向陕甘进军,把北上抗日的大本营放在陕甘,反蒋斗争和抗战开启了新局面。

作者:张玲珠

一张报纸定乾坤

1935年9月20日上午,红军抵达哈达铺,将士们获得了难得的休整时间,在吃完午饭之后,中央政治局和军队的领导们召开了哈达铺政治局会议,讨论解决组织工作和部队整编问题。

早上行军,下午开会。不知不觉已耗去了大半天时间。毛泽东实在太困了,他点燃了一支烟,猛吸了两口想小憩一会,勤务员进来了:“报告主席,侦察连送来了您要的‘精神粮食’。”说着他把一大捆报纸、书籍、文件,还有地图放在了桌子上。

毛泽东一怔,随之恍然大悟,哈哈笑了起来:“好,好,送及时,及时啊!

原来梁兴初、曹德连率侦察连化装来到哈达铺前,几个人就做了分工。由梁兴初负责筹集粮食等物资,由曹德连负责收集国民党报纸、杂志和宣传红军的政策,由副连长刘云标负责侦察和警戒。

一进入哈达铺,曹德连带着几个战士去了邮政代办所,去找毛泽东要的“精神粮食”。邮政代办所在哈达铺上街村,“义和昌”斜对面。临街两间铺面,旁边有一个小旅馆。他们在这里找到不少报纸,一个战士又在隔壁旅馆里喊了起来,这里也有新报纸。原来鲁大昌的那个副官,刚从兰州带着几个驮子的书籍、报纸、文物,就住在这个旅馆里。曹德连整理着收集来的一张张报纸,里面有《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许多近期的报纸。他随手一翻,在一张报纸上赫然登着徐海东率领红军和陕北红军汇合的消息,报纸里还夹着一张地图《匪区略图》,仔细一看却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地图。曹德连悄悄低声命令战士:“快拿走,交给主席。”

毛泽东正看得聚精会神,张闻天从隔壁房子转进来了。

“洛甫,来,来,来,好消息,真是好消息啊!”毛泽东将登着陕甘红军消息的报纸递给张闻天。“没想到在陕甘地区有这一块好去处,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啊!”

见到这些报纸,张闻天的眼睛顿时一亮。

两个人正看得入神,聂荣臻又派警卫员杨家华给毛泽东送来了一张《山西日报》,这张报纸上登的也是刘志丹率领红军队伍在陕甘一带活动的消息。随后,叶剑英、耿飚、彭德怀等人都相继得到了报纸上的消息,王稼祥、博古等人也闻讯赶来想要一睹为快。

大家交换着看着报纸,发现重要内容,就相互传阅。看着报纸上一条又一条从不同方面报道陕甘红军的消息,真是心潮澎湃!他们读着内容,对照着地图,指点着圈划着,真是太激动人心了。其中《大公报》上刊登的最多,一条条消息让大家目不暇接,房屋内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长征了这么久,大家好久都没有这么开心了。

当晚,毛泽东抽着烟,把自己的又做了细致全面的梳理,不知不觉中地上散落的烟蒂烟灰多了起来。那一夜义和昌的灯光没有熄灭。

随后的时间里,毛泽东等人又做了详细分析,终于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到陕北去找刘志丹会和!

9月22日,在哈达铺关帝庙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在同志们雷鸣般的掌声中喊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

在哈达铺,几张报纸透露出的消息,竟能对中国历史、对党的历史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哈达铺成了红军的福地,这是哈达铺的机缘,更是哈达铺的荣耀:因为党中央在这里做出了决定乾坤的历史性决策!

整理:高诗扬

一场温馨的晚宴

哈达铺镇共有2000多回汉各族居民,红军有了丰富的物资,联络军民感情也有了新的办法,总政治部号召各单位与周围的群众聚餐联欢,来加深相互的了解与信任。

各连队都摆下了一两桌丰盛的菜肴,请来当地的群众。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热情地围坐在一起,你劝我让,很快就成了知心朋友。

电台局请来四家群众聚餐,其中有一户是回民,所以专门为他们准了一桌清真餐。这是一对六十多数的老夫妇,带着自已的儿孙。老大娘面目慈祥,笑容可掬。老大爷性格开朗,十分幽默。他进出战士们的驻房,总学战士的样子,举手行军礼,同时又弯腰鞠躬,那表情和样子,逗得大家能笑破肚子。

看着红军对自己这样好,老人激动地说:“我活了几十岁了,从来没有见过红军这样好的军队。鲁大昌在这里住了几年,咱们不但吃不到他的东西,反过来要让我们养活他们。”

老大娘抢过话头说:“他们催粮要饷,就像凶神恶煞。交不起粮,就捆起来吊打,那日子真没办法过了。”她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红军先生,你们不走就好了。”

他们的那几个孩子更是缠住红军一刻都不离开,再三要求参加红军。由于他们的岁数太小了,红军没有答应,几个人就咧开嘴大哭起来。

红四团的团部,干部们与通讯员、警卫员和马夫们也在会餐。他们借了一户汉族老乡的家自己动手,指战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快就做了一桌子好菜,与房东一家一起欢聚。

房东老大爷十分谦和又识文知礼。酒过三巡,他的脸膛出现红晕,话也开始多了起来。王开湘团长再次向他敬酒时,没有想到他潸然泪下,感慨地说:

他说完离席,右腿曲膝下跪。

杨成武政委和王开湘团长赶快将他扶起,说道:“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与乡亲是鱼水之情!”

“鱼水之情,好!真是佳句!”

他激动地站起来,高声呼唤他的老伴:

“老太婆,快把那坛寿酒取来,我七十岁的生日提前过了!”

老太婆诧异地睁大眼睛:“提前过七十岁的生日?”

“是啊,今天见到红军高兴,我要与他们同饮三杯寿酒,快取!快取!”

顷刻间,老太婆高高兴兴地抱来一坛用糯米酿做的米酒。酒坛打开了,里面还泡着当地特产的当归等中药,美酒的醇香味顿时漂满了整个房间。

老汉端着酒碗,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激动的连花白胡须都在颤抖。他向大家挨个敬酒:“祝红军北上抗日,旗开得胜,旗开得胜!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此时此刻中央红军真正体验了大西北浑厚的黄土地孕育出来的子民那特有的善良与淳朴!                            整理:高诗扬

一把铜勺

    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城门桥南侧的“同善社”里,一组栩栩如生的铜像再现了“一把铜勺”的故事。这儿曾是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的住所。

    那是1935年9月,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越岷山,过草滩,到达了哈达铺。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战士们终于得以在城门桥南侧的“同善社”稍作休憩,而周恩来却由于积劳成疾,肝病越来越重。

    有一天,周恩来实在疼得厉害,就差身边的小战士去镇上找大夫。不一会儿,小战士带着一位须发花白、背着药箱的老先生回来了。“首长,这是畅通大夫,他的医术在哈达铺远近闻名。”小战士介绍说。 随后,大夫坐在周恩来身边,拉起他的衣袖,把起了脉。“你这是肝病,加上一路劳顿,再不好好治疗恐怕要凶多吉少了。我给你开几副药,一定要按时服用,平日里也要好好休养,不能再劳累了。”大夫皱着眉嘱咐道。

    话说完,大夫带着小战士去药铺抓药,过了半天光景,小战士端着熬好的药进来了。周恩来喝了两口以后,突然停下,若有所思地问小战士:“抓药给了钱吗?” “我们行军到这里,实在拿不出钱来,身上也没有值钱的东西了。畅通大夫说,他平时常常给老百姓施药,这个药就送给咱们了。”小战士有些心虚,轻声地回答。 周恩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环顾着四周,目光最后落在了仅有的小铜勺上:“这把铜勺还能用,你把它拿去给畅通大夫吧,虽然不值什么钱,也算是个纪念。”小战士犹豫了一会儿,拿起了铜勺,揣在怀里,一路小跑来到药铺。他把铜勺从怀里掏出来,双手递给了大夫:“我们首长让我把这把勺子给您,这把勺子跟了他很多年,他说咱们红军绝对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东西,这个给您作个纪念,请一定要收下。” 畅通大夫一再推辞,但是在小战士的坚持下,也只好收下了。小战士脸上露出了笑容,步伐轻快地走了。 就这样,这把铜勺在畅通家安了家。他常常拿着铜勺,跟儿孙们讲这背后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工作人员来寻访红军长征时的足迹,畅家人才知道,原来小战士口中的“首长”,竟是周恩来总理。

    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畅通已经去世,而这把铜勺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却成了畅家的传家宝。有一天,省里和县里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到镇上,挨家挨户探访,收集红军长征时遗留的红色文物。 畅通的儿子畅树隆从箱子里取出这把铜勺,不舍地抚摸,然后找了一块新棉布,小心地把它包裹起来,揣在怀里来到了县文物局。见到工作人员后,他轻轻地打开了棉布,双手将铜勺递了上去。那个畅通在家里讲了几十年的故事,畅树隆又讲给了文物局的人听,他说,关于这把铜勺的故事不应该仅在家族里流传,还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整理:赵王林

一步妙棋

1936年9月1日,继红六军团之后,红二方面军及红二军团先头部队也抵达哈达铺。

红二方面军抵达哈达铺之后,把总指挥部设在了张家大院。房东张兴元是当地一户财主,却对红军很友善,将最好的上房和两边的厢房全让出来,交给了红军住。

8月30日,红二方面军接到中共中央来电要求,要求迅速向陕甘交界地出动,占领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和康县。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一直萦绕在贺龙、任弼时等红二方面军领导的脑海中。

部队在哈达铺休整过后,于9月7日召开会议,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作战行动。

会议上,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刘伯承,对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进行了总结,根据中央命令,制定了实施《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的《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于第二天向方面军正式发布。

会议开完了,作战部署下达之后。首长们体会到了难得的轻松。“老总,下两盘棋怎么样?”关向应对贺龙说。“好啊,不过你要当心你的胡子。”“你的比我的长,你可更要小心啊!”两人一边说笑一边对弈起来。

旁边的战士听到他们的谈笑也高兴地围了过来。原来贺龙的胡子又密又黑,他平时总是留着浓浓的胡子,当然关向应的胡子也不少。他俩平常喜欢在一起下棋,谁输了,就把胡子剃掉。所以战士们每当看到他们,尤其是没有了胡子的贺龙,就会开玩笑:“总指挥,你的胡子到哪里去了?”这时的贺龙总是以开心一笑。

这次的对弈依然很激烈,两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胡子,开始了“胡子保卫战”。旁边的士兵也聚精会神的看着这盘棋。棋局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两人都摸着自己的胡子,想着该如何一招制敌。这时,通讯员跑了过来喊道:“老总、老总,我们的作战计划成功了!”这时贺龙突然杀出一招,直接将了关向应的军。旁边的战士们发出了热烈的欢呼,为了战役的成功,也为了棋局的胜利。这时关向应看着微笑着的贺龙说:“真是一步妙棋啊!”

在哈达铺的这个农家院落里,红二方面军的两位首长忙中偷闲支起棋盘,厮杀起来,其他人围观着,喝彩声、欢笑声充满了整个大院。红军将士的这种乐观豁达,使长征的艰苦环境、艰险生活充满了情趣。

整理:高诗扬

一方砚台

    我爷爷叫柳英,生于1907年,1936年红军二四方面军来到哈达铺的时候,他在上罗的古董寺教书,办私塾。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