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走进哈达铺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6-06-17 07:51:55 | 阅读: 2168

哈达铺,她不仅仅是故乡,更是我心中一颗闪烁睿智光芒的恒星,把流水一样消失的岁月打磨的灿烂无比,因为一段永不退色的记忆,哈达铺在历史的天空下开着红色的小小花瓣,这朵小小的花瓣像火焰一样绽放在我的心里,更像隽永的文字早已镶嵌进中国革命艰难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 拂去光阴的烟尘,揭开历史的画卷。哈达铺,一个中国版图上几乎小得要被忽略的西北山区小镇,从1935年9月至1936年8月开始,先后两次迎接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的到来。一条古朴繁盛的商贸小街,因为出产蜚声中外的“岷归”——当归攒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几百家药材商贾,大街小巷,有声有色,笑语盈天,人声鼎沸啊!羸弱的红军在这里修养补给,扩红建政,一面面红旗猎猎的竖起来了。 每当深夜,义和昌药铺里的“哈达铺灯光”透过木格窗户映出伟人毛泽东刚毅冷峻的身影,中国革命的未来重重的压在他的肩上,他一支接一支的点燃香烟,一团团腾起的烟雾静默无声,但历史的抉择有声,伟人的烟头上,燃烧着对岸的思索!一个偶然的机遇,邮政代办所的一张《大公报》启迪智者的心扉,“哈达铺会议”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到陕北去”的重大战略决策英明有识,鼓舞人心。 人总要活出个人样来,因为翻天覆地的新生活,因为重新做人的自豪,使得沉静而憨实的老百姓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激情,二千多儿女踊跃报名参军,北上抗日,为大众谋利益!铿锵的心声里透出哈达铺人民的向善向美和造福众生的光大品德。 岁月走进季节的深处,中国革命在困境中不停地前进着。一个深秋的清晨,阳光清亮金子般挥动翅膀,军民难舍,依依留恋,漫漫风尘中,“到陕北去”的浩荡大军带着希望上路,思想的火光照亮了每一个年轻的脸膛。血雨腥风已停,艰难跋涉刚刚开始,中国工农红军该怎样踏出一条宽广的征途呢? 生命由阵痛走向萌芽,历史是一丛丛燃烧的火焰,凤凰涅槃才能更生,中国革命即是如此。 轻轻地走进哈达铺,那些往事在我的内心悄悄涌动,抑制着我的呼吸,依旧是街道两旁低矮的原貌商铺,褚红色的泥土墙面,灰黑色的门框、窗棱甚是醒目,有的敞开着铺面,浓郁的药香丝丝缕缕的飘荡在空气中,刺激你的鼻腔,让你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怀旧的氛围当中,临街的大都是一间小铺面,柜台旁几乎没有人,你可以用手去翻看或者触摸那些处于半加工状态的药材,标价很便宜,主人家往往在里间的院子里,听见人声出来了,他会细致的告诉你中药材的诸多用处,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又说起当年的红军来,很自豪的样子令你心里暗暗感动,能够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是多么的惬意啊!在娓娓的讲述里,盛满了我对故乡深沉的爱。有的铺子折门半掩,从里面传出断断续续的人声,话语听不清楚,浓浓的乡音却是温暖的,如果不是赶集日,街道上很寂静,路檐上有时会坐着几个闲聊的老人,他们面容平实,安详,见到陌生人像见了邻居一样家常,丝毫没有紧张羞怯感,有的老大娘还会拿出干瘪的奶头哄孙子瞌睡,你上前搭讪,问起红军的事迹,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知道的很多,争先恐后的告诉你当年的情景,其实,当年经历了闹红的人如今大都已过世了,据说附近村庄里有一位99岁的老人,因为苍老年迈已经说不清楚当年的事情。我想,凡是生活在这条小街上的人是幸运的,就骨子里遗传下来的红色基因也会让他们健谈疏朗的,有谁还会再去究问人家多大年龄是不是故乡人呢! 一路漫行,阳光又高又暖,街道两旁的铺面像不断打开的古老书页纷纷向后翻去,红色的墙面上是用黑体毛笔书写上去的楷书,都是当年的宣传标语,看一眼,令人眼潮心热,“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红军不损坏人民的利益。”、“北上抗日,统一人民救中国!”。。。。。。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了当年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彭加仑作于哈达铺的著名歌曲《到陕北去》: 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 创造了十几县广大的红区 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 成立了十几万赤色的军队 迅速北进会和,红军二十五军二十六军 消灭敌人,争取群众 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 高举抗日鲜红旗帜插到全国去! ……激昂的歌声腾空飞起,飘荡在碧蓝的天上,像一阵阵久违的欢呼声! 遥远的历史需要我们走进,走进了便会自然感到亲切,七十六年来,哈达铺以自身源源不断的神圣的魅力,吸引着天南海北以及国外的游人,有时会还看到一些来自远方的背包客,他们一身旅行装,目光和面容都出奇的真诚,这些旅行者从事着各行各业,他们不仅仅是在寻找内心的精神家园,小小的哈达铺,在他们的眼里是矗立的山峰,显示出一副巍峨挺拔的宏大形象。的确,是因为一段难忘的历史让哈达铺小镇上健康活着的人和奔赴她的人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献身革命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多的人不断地来哈达铺走一走,看一看,晒一晒身陷尘嚣早已蒙蔽的心灵,静静地思索一会儿,采捕到一些精气神。于是,我们的内心多了一份高尚,一份真实和纯净。 走在哈达铺静静地小街上,时间久了,你便觉得自己的脚伸进了历史的隧道,你像一阵风,会感觉到那一座座老式的矮屋正被青春的亢奋所震撼,那青灰色的屋瓦上生长的肉质小树形似塔松被当地人称作“瓦松”,一年四季常青着。不难想象,伟人挥笔抉择的那个夜晚、红军开拔的那个清晨,瓦松无疑是看得最清楚的,因此,七十六年来,它以坚毅顽强的性格生长在薄薄的瓦片之土中,朝夕期盼着惠风吹遍这片红色的沃土,祝福着哈达铺风调雨顺,默默迎送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看人们怀着虔诚的神情走进哈达铺,瞻仰的泪光滑过干涩的瞳孔。 哈达铺是诗意的、红色的和精神的,在哈达铺,目光触及的每一样东西即使普通弱小都极其凝重,不容忽视,是传承光大的红军长征精神的沉淀让平凡的生命有了重量和质感。难怪,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是那么安怡,自然,他们如小小瓦松一般同样显示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脚步轻轻,不敢踏响长条石块的街面,生怕惊扰了伟人刚刚睡着的酣眠,推开厚重的一扇扇木门,我的心悄悄涌动热流……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周恩来同志住室)——“同善社”、毛泽东、张闻天同志住室——“义和昌药铺”、“邮政代办所”、“红军干部会议遗址”——关帝庙、“红二方面军司令部”——贺龙、任弼时等同志住室、红军长征一条街、红军广场、展厅等遗址和建筑群像一条长长的丝带,牵绊着我的脚步和思绪,默默的凝视着这片红色小镇,思绪万千:曾经的历史,铸就了永放光芒的红军长征精神!那就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奋力崛起!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一直前行的哈达铺阳光充足,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处不在。如今的哈达铺,早已不是当年只被南北药商看好的小镇了,社会经济的飞跃,文化、红色旅游的发展,兰渝铁路的上马施工,热火朝天的小城镇建设让当年的小镇发展成为甘川国道上一座耀眼的明珠。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红色的小镇,会自豪而繁荣地屹立在西北的大地上,存活在丰厚的岁月长河中,以光荣神圣的革命历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引领人们向更高的人生境界前行,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头顶太阳的温暖,深深地扎根与大地的怀抱,继续吟唱着红色的歌声…… 作者简介:赵新平,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学会会员、县档案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