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整编及其历史意义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4-11-06 16:22:02 | 阅读: 14463

                    
  哈达铺,是甘肃南部的一个小镇,作为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5年9月20日,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到达哈达铺,在这里进行过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著名的哈达铺整编,就是在那时进行的。
  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判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严重错误。同时,为了坚持向陕甘方向发展的基本方针,为了继续劝告和敦促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随后北上,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成立了“五人团”最高军事领导核心和军队编制委员会。俄界会议后,部队的整编工作就着手进行,到哈达铺时条件已基本成熟。“哈达铺整编”虽然时间很短,但“整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改善生活、恢复体力、补充给养的休整,也有优化建制、强化领导、扩充兵员的部队整编,更有分析形势、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思想动员。特别是党中央在哈达铺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初步作出了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这对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命运,对“北上抗日”的早日实现,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935年9月16日,红四团一营率先向腊子口守敌发起攻击,至1 7日清晨,红四团突破了鲁大昌部精心设置的两道防线,胜利夺取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战斗的胜利,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利用天险腊子口,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
  守敌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仓惶向岷县城逃窜,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乘胜猛追。敌人退至达拉山,依托山峰,用炮火封锁路口,掩护主力逃跑。红四团分兵两路,从两侧向敌迂回,敌遂放弃山头溃逃。傍晚,敌后卫逃至大草滩,正准备起炊做饭,四团先头营又追了上来,一阵短兵相接,敌人全部被歼。接着,红一军直属侦察连攻占岷县哈达铺(今属宕昌县)。19日,林彪、聂荣臻率红二师主力抵达哈达铺。
  18日拂晓, 在红四团穷追残敌的同时,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主力亦通过腊子口,顺朱立沟过达拉山(又称岷山),到达漩窝。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严明纪律,军委及时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守则》规定:进入回民区域,应先派代表同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得到回民的同意后,才准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否则露营。保护回民信教自由,部队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区不准吃猪肉、猪油。为红军进入回民地区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0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从漩窝出发,过河翻扁路沟梁,经红土坡、绿叶、麻子川、分水岭、阿坞河,到达哈达铺。
  在哈达铺,毛泽东住在镇上“义和昌”药店后院的平房里,司令部设在离毛泽东住地50多米远的“同善社”,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住在司令部内。红军在哈达铺休整3天后,于23日,按照党中央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作战计划,先头部队向东经理川、八力到闾井,然后从闾井迅速北进,一昼夜经漳县新寺到达武山鸳鸯镇。26日红军全部离开哈达铺,在境内活动了7天时间。
   在哈达铺,党中央进行了以下重要活动:
   1、确定了前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党中央在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方针。8月6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8月20日毛儿盖会议,都重申了这个决定。但由于张国焘反对中央决定,带8万多红军南下,敌我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使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计划未能实现。
  9月20日,党中央到达哈达铺后,从国民党的报纸上,主要是七、八月份的《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西安报》、《山西日报》等,通过对报纸中披露的各种消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陕甘红军和根据地还存在的准确消息。这一发现,使中央领导同志极为振奋,遂放弃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决定率领红军向陕甘根据地进发。
  22日上午,在毛泽东住地,中央领导商议决定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当日下午,在哈达铺关帝庙内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红军整编的报告。毛泽东在讲话中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毛泽东在批判了张国焘分裂主义,分析了革命形势后,号召说:“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的前进阵地!”毛泽东的讲话,使全体与会人员受到极大鼓舞,情不自禁地一致高呼: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到陕北根据地去!全支队共7000余人。
  同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通过翻阅缴获的国民党报纸,写出题为《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的读报笔记。读报笔记将天津《大公报》上披露的红军在陕甘活动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摘录,对陕甘革命根据地斗争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陕甘支队到达甘南之后的方针和任务,指出“我们工农红军主力之一部,已经开始进入了甘南的重要地区。这在政治上我们能够同二十五、二十六军及通南巴游击区取得配合,协同动作及汇合,并给在这个地区中开展着的游击运动以帮助、组织、领导,‘联系存在于陕甘边之苏维埃游击区域成为一片的苏区’的任务,完成8月20日中央《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这将大大地推动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前进,发动千百万西北劳苦群众为苏维埃革命而奋斗。” 阐述了中央决策的意向,提出了“在原定目标下重点在陕甘”的最早设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这两篇文章都刊登在1935年9月28日中央前敌委员会陕甘支队政治部出版的《前进报》第三期上。
  团以上干部会议结束后,部队立即进行了传达讨论,开展了遵守群众纪律,坚持党的政策的教育活动。一军一师宣传科长彭加伦还连夜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县广大的红区。迅速北进,会合红二十五、二十六军,消灭敌人,争取群众,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鼓励指战员的斗志,宣传党中央的主张。
  党中央、毛泽东在哈达铺决定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这一转折对推动全国民族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整编红军,正式成立陕甘支队
    20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组织部工作和干部问题。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博古出席会议,王稼祥、罗迈、彭德怀、杨尚昆列席会议(会议记录所列为:“洛、博、泽,参加,稼、迈、德怀、尚昆”)。张闻天在发言中强调要爱护干部,有的老同志有能力,但人拖瘦了。现在有马的,不取消。毛泽东在发言中说:为巩固部队,需要了解干部;为扩大部队,需要支配干部;为与反革命作斗争,需要了解干部的一些倾向问题。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对干部优待不够,现在的干部是精华,应该注意保护。会议同意张闻天的提议,决定派谢觉哉、毛泽民去新疆建立交通站,“可能的话与国际接头”(谢、毛二人当时未能成行)。会议还决定由张闻天起草俄界会议提出的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议。
  会议正式确定执行俄界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简称陕甘支队)。俄界会议确定的陕甘支队领导人不变,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张云逸为副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副主任,杨至诚为后方勤务部部长,罗瑞卿为政治保卫局局长。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一军团为第一纵队,林彪兼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治委员,袁国平任保卫局局长;三军团为第二纵队,彭德怀兼任司令员,李富春任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副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中央机关、红军总政治部、干部团为第三纵队,叶剑英兼任司令员,邓发任政治委员,蔡树藩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陕甘支队的成立,加强了党对红军的直接领导,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对实现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休整部队,补充给养
  经过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和连续不断的激烈战斗,当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时,指战员们身体己非常虚弱。“出腊子口,行军中经常见到道旁有同志无故倒地就死了。那时,干部和战士真是骨瘦如柴”(见《彭德怀自述》)。为了尽快恢复指战员们的身体,党中央决定在哈达铺进行休整:全军上下每人发1块大洋改善伙食,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当时哈达铺人口稠密,繁荣富庶,物产丰富,物价便宜,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5块大洋便能买到,一只肥羊,只值2块大洋。同时,鲁大昌残部败逃时,丢下了几百担大米、白面和2000多斤食盐,物质十分充足。各伙食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请来一起会餐。指战员们洗澡理发,缝补军装,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经过休整补给,红军的体力得到恢复,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后来,杨成武将军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满怀深情地说:“哈达铺休整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4、宣传革命道理,打击土豪劣绅
  红军在哈达铺和周围各村进行了深入广泛地宣传活动。在各村墙上和沿途道旁,书写了“红军是穷人的亲兄弟”、“对回番民族不压迫”、“取消一切苛捐杂税”、“遵守政治纪律,争取抗日群众”等内容的宣传标语。并深入各村,向群众讲解红军的宗旨和革命道理。组织群众斗地主,打轲豪绅,把没收来的财物分给穷苦农民。在红军的教育影响下,有的贫苦农民被发展为共产党员,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阿坞乡贫苦农民谭英玉,就是由红军培养起来的当地第一个共产党员。甘肃籍红军干部徐国珍,征哈达铺接收房东入党。在哈达铺、阿坞等村,有不少老年人都见过红军发的党证。
   5、制定了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作战计划
  蒋介石在腊子口天险堵截红军的阴谋失败后,急令国民党王均第三军的第七师、第十二师进至岷县和通渭的中间地带,构筑碉堡,同时将毛炳文第三十七军的第八师、第二十四师调至通渭、陇西等地,在天水、武山、陇西、漳县一线构筑渭河封锁线,企图截断红军北上陕北的道路,把红军扼杀在渭河以南。
  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渭河防线,实现北上陕北的战略计划,党中央在哈达铺制定了声东击西、佯攻天水、诱敌东下,北渡渭河的作战计划。9月23日,陕甘支队先头部队离开哈达铺向东进发,造成攻打天水的假象。敌人怕我军进攻天水,威胁西安,慌忙把渭河防线的兵力撤往天水,致使武山、漳县之间敌防守兵力空虚。党中央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率领陕甘支队在闾井突然改变行动路线,改向西北方向前进。沿岷县红崖、漳县黄家河、韩家川、新寺一线,急行军200余里,于25日傍晚到达渭河畔的武山县鸳鸯镇。26日拂晓,陕甘支队从这里渡过渭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胜利突破了敌人渭河封锁线,占领了通渭榜罗镇。国民党军队精心设置的渭河防线,被红军巧妙地突破了。
  哈达铺整编的历史意义,正如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哈达铺整编》中写到的:哈达铺整编在整个一年多的征途中,只是那么短暂的几天,可它给我们的印象却非常强烈。确实,毛泽东在关帝庙前那鼓舞人心的讲话,给我们增添了战斗的活力,哈达铺也就因此而成了我们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了。可以看出,哈达铺整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统一思想,增强斗志,明确方向,提高战斗力,坚定了把长征的落脚点和北上抗日的大本营放在陕北的决心和信心,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胜利会师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附: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1935年9月及1936年8月至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及二、四方面军长征中,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相继到达哈达铺。党中央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哈达铺是红军长征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地处国道212线的交通要道上,南距县城3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35公里,西距迭部腊子口70公里。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途中,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哈达铺是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决策地。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占领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六军进驻哈达铺。9月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到达哈达铺。红军在境内前后时间长达三个月,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这是长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筹建于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对几处主要旧址按原貌先后进行了恢复和维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馆。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全省党史教育基地。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又共同授予哈达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006年新建的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又在哈达铺红军广场落成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由7处革命遗址构成:(1)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2)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过的小院“同善社”;(3)二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关帝庙”;(4)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贺龙、任弼时住过的“张家大院”;(5)原哈达铺“邮政代办所”;(6)哈达铺苏维埃政府;(7)苏维埃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这些旧址都坐落在一条长约1200多米的街道上,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在《党必须指挥枪》一文中称这条街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义和昌”药铺地处上街,该药铺由三间北房和十一间南面临街铺面组成,均为平瓦房。北房为原建筑,中间正厅是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室,左间是毛泽东住室,右间是张闻天住室。房门中央上方悬挂着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哈达铺纪念馆”匾额。临街铺面是按原貌修建的,当年为药铺。“邮政代办所”在西距“义和昌”药铺约10米的斜对面,有两间临街铺面。“同善社”在“义和昌”药铺东南200多米处的下街,是一座紧凑的小四合院,北房是三间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楼下是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和周恩来住室,东西厢房红军警卫和通信兵居住。所有房屋均为原有建筑。“关帝庙”在离“同善社”东面约200多米之外的下街,旧建筑毁于“文革”,现大殿、左右偏殿及过厅均为1989年按原貌恢复重建。“关帝庙”东南约100米即“张家大院”,东、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复的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是贺龙住室,楼下是任弼时、刘伯承、萧克、关向应住室;东厢房是李达住室;西厢房由警卫员居住。大门上挂着原红二万面军副总指挥萧克将军1995年题写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匾额。哈达铺革命遗址是继井冈山、陕北延安之后,遗址最大、最全面、保存原貌最完整的革命纪念地。在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哈达铺是红军在甘肃省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故址。纪念馆占地面积共5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现馆内存有革命文物5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14件。收藏有中央领导胡耀邦和萧克、杨成武、杨得志、张爱萍、张震等7位上将、22位中将、77位少将为纪念馆题词手迹116幅,省军级领导题词30多件,国内知名人士题词100多幅,将军简历106篇,照片80多幅,哈达铺游击烈士生平简历20多篇。建馆以来,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国内各级军政军领导、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学生、各种社会团体及各界来此参观旅游的人士共20多万人次。老红军作家陈靖、著名作家魏巍、美国著名作家索乐等很多作家、艺术家、画家、摄影家都曾到哈达铺进行过长征路上的实地考察、采访。全国20多家电影、电视、报刊都相继播放(映)、刊登了有关哈达铺纪念馆的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和论文、专题文章。
   哈达铺纪念馆己成为全国人民群众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