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方面军长征在哈达铺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4-11-06 14:42:12 | 阅读: 5247

韩亚东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八日,天气晴朗,在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数次围、追、堵、截,穿云贵,翻雪山、过草地,党中央率领长征红军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八千多人,艰难地到达哈达铺,在这里进行休整、改编、并改变了在苏俄边界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作出了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中国革命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红军在哈达铺及时进行了休整补给
       面对张国焘对抗中央、率军南下的被动局面,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后,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直属纵队在党中央率领下继续北上,9月17日突破国民党鲁大昌部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18日,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哈达铺。20日,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哈达铺。自从翻雪山、过草地以来,红军已经几个月没见到油盐和大米、白面,每天仅以炒青稞和冷水充饥。再加上长途跋涉,此时,广大红军指战员衣衫烂褛,身体已相当虚弱。彭德怀同志在《自述》中这样回忆说:“从俄界到哈达铺,沿途走了约七八天,这一段虽不是草地,但还是半牧的藏族地区,人烟稀少,给养困难,红军战士骨瘦如柴,体质很弱,行军中常见路旁有同志无故地就倒地死了”。一位哈达铺老人地回忆说:“那些战士们衣着单薄,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给他生洋芋(土豆)也啃着吃。一路上,冻死饿死的不少”。这一幕幕难以回首的往事,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红一方面军初到哈达铺时饥寒交迫的窘况。所以,红军到达哈达铺后,迫切需要进行休整,添置衣服,补充营养,恢复体力。
        那么,从客观方面来看,哈达铺是否具备红军休整的条件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哈达铺人口稠密,有四五百户人,文化比较发达,盛产著名药材当归。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客商常年在这里经营药材,商业活跃,种类繁多。街道两旁小店铺几乎一家挨着一家,而且货物比较齐全。好多地方很难见到的白纸、麻纸、生茂牌蜡烛、毛蓝布、青洋布,甚至绸缎、锣鼓家什在这里都有。曾随红二师最早进入哈达铺的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徐国珍,在回忆当年的哈达铺时也说:“哈达铺是个比较富足的小镇,是回族和汉族人民群众聚居的地方,约有几百户人家。有店铺,也有些从外地来做生意的,我就住在做生意的秦安老乡家里。他为我做干粮,煮鸡蛋,待我很热情,还给我做棉裤和衬衣”。同时,由于哈达铺地处甘肃省的边缘,当时交通不便,物产运不到外地,故东西十分便宜。当时,买一头一百来斤重的肥猪,五块大洋就够了。一只肥羊,只需二块大洋。一块大洋可以买五只鸡,一毛大洋也能买十来个鸡蛋。加上鲁大昌部队逃跑时丢下的大米、白面数百担,食盐数千斤,足够我们大大改善生活了(杨成武《忆长征》)。再加之哈达铺多为汉族、回族,语言相通,交流方便,而且由于长期受鲁大昌部队的欺凌和盘剥,当地群众对红军抱有好感。因此,客观上,哈达铺为红一方面军进行休整提供了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再者,由于腊子口一役,敌鲁大昌部惊魂未定,未敢对红军发动进攻,也使红军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迅速补充体力,党中央决定在此休整,红军总政治部甚至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传遍整个部队。全军上下,上至司令员,下至炊事员、挑夫,每人发大洋一块。红军各伙食单位均杀猪宰羊,买鸡买蛋,买米买盐,大办伙食。“炊事员们也施展出几个月来用不上的手艺,烹炸炖炒,各显神通。战士们每天三顿,第屯三荤两素,吃得满嘴是油。互相见面时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同志,嗳唷,过新年啊!”(杨定华《红一方面长征记》)。有些同志甚至还洗了过草地以来的第一个热水澡。通过休整补给,红军战士的体力得到了恢复,指战员们洗澡理发,缝补军装,沉浸 在无比的欢乐之中,个个显得定神多了。同时,红军还在这里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后勤物资储备。据徐国珍的《长征路上筹粮》一文描述:我们在哈达铺筹集了大批粮食,主要是用银元买的,还从商人群众那里买到盐巴、药品和部队需要的东西,在距哈达铺二十多里的荔川镇(今理川镇)截获了敌运输队的大批布匹和棉花,解决了御寒问题”。由此可见,红一方面军在哈达铺进行休整,尽管时间不是很长,前后不过四五天时间,但却是非常必要的,非常及时的,也是成功的,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二、中央红军军在哈达铺作出了挥师陕北的重大决策
      长征以来,关于对红军的前进路线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从未停止过。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坚持北上的方针已基本确定。1935年6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两军会师后,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陕甘苏区根据地”。8月15日的沙窝会议及8月20日的毛儿盖会议,也都重申了个决定。即使面对张国焘分裂红军所造成的危险局面,9月12日的俄界会议在讨论红军的入甘行动方针时,毛泽东同志仍然指出:目前,应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导与帮助。显然,红一方面军在到达哈达铺之前,在北上路线的选择上,陕北还未进入党中央的视线。而真正把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各种资料显示,应该是在哈达铺作出的。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说明。
       首先,自红军长征以来,党中央、毛主席从报纸上获悉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的消息的。红军自夹金山进入藏民区以来,由于沿途人烟稀少。消息闭塞,所以,当时中央无从知晓陕北有红军活动的情况。到达哈达铺时,毛主席特别指示侦察的同志,想办法搞点精神食粮来(批国民党的报纸、杂志)。据彭德怀在《自述》中回忆:在哈达铺休整了四五天,从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很高兴。而以下李维汉、刘英的描述就更为详尽:”在哈达铺河边一个圩场上,我看见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少奇等同志在一起休息,毛泽东向我打招呼:罗迈,你也来休息一下。我科下马休息,看到他们正在翻阅一张国民党的地方报纸,上面登了蒋介石派大军‘围剿’陕北‘共匪’刘志丹的消息,我们才具体得知有这样大的红军在陕北苏区积极活动“(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大约是九月二一日上午,我们到了哈达铺,这是甘肃南部的一个小镇。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他们翻阅着先头部队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主要是七八月间的天津《大公报》,谈得眉飞色舞,原来,从这些报纸登载的消息,他们确切地知道,陕北有红军,有游击队,这真是喜从天降”(刘英《难忘的三百六十天》)。另据《张闻天年谱》记载,张闻天在哈达铺读了《大公报》后,还于9月22日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题目就是《发展着的陕北苏维埃革命动》,对《大公报》上所披露的陕北苏区根据地和红军的情况进行了扼要摘引并作了详细分析。在这篇文章里,他告诉大家,陕北二十三县,无一县没有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主力有三个师一万多条枪,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有精兵三千,并据此提出前进的方向和任务:同二十五、二十六军取得配合、协同动作及汇合。
      其次,报纸是在哈达铺被红军发现的。关于这一点,聂荣臻同志在《回忆录》中有明确的交待: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队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而聂帅的这段话,也可以在时任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指导员的曹德连同志的回忆中得到证实:当时我们穿着国民党中央军的服装,堂堂正正地进入了哈达铺,从当地邮局里找到一份登载徐海东率领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的报纸,报上还有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他们叫匪略图),为了让毛主席早点看到这一好消息,我们连夜将收集到的报纸送到军团部和毛主席那里。
       据此,党中央经过对在哈达铺所获得的报纸以及报纸上所披露的有关消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于20日在哈达铺召开中共中央常委会,决定率领红一方面军到陕北与刘志丹会合。这在有关资料中均有显示。刘英《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一文记载:红军自从夜渡于都河以来,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创立新的根据地,究竟上哪儿,谁也不明白。开头想到湖南,没有成功,后来想跟二、六军团会合,又遭大挫折。黎平会议决定在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根据当时情况又予改变,有在川西发展的设想。在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合,跟张国焘争论,就是反对他的南下西进在川康落脚,而坚持北上向东建立根据地。原想在川陕建立根据地,现在得知陕北有块红军的地盘,很自然的,就决定到陕北落脚了。而陈力在《越过千山万水》一文中也回忆说:到哈达铺又往哪里去呢?按照俄界会议,北上红军经过甘东北,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路线,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根据地。但具体路线如何走,一时众说纷纷。一天,叶剑英看到部队缴来的一张国民党报纸上面有一条消息,是报道‘国军’进攻陕北红军胜利的消息。从中看出刘志丹的部队不少,根据地不小,而且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当天下午,叶剑英把报纸给彭德怀看,彭德怀看之后,就拿去找毛主席。彭德怀回来,兴奋地说,你提供的报纸很重要,老毛和中央其他同志已初步确定,到陕北去靠刘志丹。9月20日、21日,张闻天在哈达铺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从报纸中得到陕北有红二十五、二十六军活动,遂立即在中央常委中商议,改变9月12日俄界会议战略方针,争取红军落脚陕北。显而易见,到陕北建立根据地,在哈达铺始成定局。为了鼓舞士气,一军团一师宣传科长彭加伦还及时创作了歌曲《到陕北去》,在军中传唱。9月22日,党中央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热情洋溢的鼓动性讲话。他说,要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前进阵地!
       三、红军在哈达铺进行了改编
      1935年9月12日的俄界会议,已经对红军的整编进行了研究。根据李维汉的回忆,当时会议同意了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意见,但由于条件尚未成熟,这个意见没有形成决定,也未付诸实施,甚至没有在广大指战员中进行动员、宣传。1935年9月21日,党中央、毛主席驻进哈达铺,在这里作出了与陕北红军会合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由于从哈达铺到保安县,还有千余里。要经过六盘山脉。那时干部和战士骨瘦如柴,每天行军,少不了百八十里,沿途还必须战胜敌军阻击,尤其是马匪残兵袭击。为了充实战斗单位,增强战斗力,部队须要缩编。为了保存干部,发展新区,也必须缩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决定部队进行改编。9月22日上午,由张闻天主持,在哈达铺驻地“义和昌”药铺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了部队组织和干部问题,通过了陕甘支队的整编方案,会议决定: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副主任;下辖三个纵队,一军团为第一纵队,三军团为第二纵队,中央直属部队为第三纵队。当日下午,在关帝庙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宣布了党中央关于红军正式改编的决定和整编方案。会上还回顾了红军长征一年来战胜无数次艰难险阻的英勇壮举,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批评了张国焘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行为,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向。毛主席鼓舞人心的报告,引得掌声雷动。
       9月23日,经过休整和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红一方面军)精神抖擞,在党中央的率领下,从哈达铺出发,先以一小股部队东进佯攻天水,诱使敌人将主力从渭河防线移至天水,而主力红军则自武山、漳县两城之间,日行军一百多里,以讯雷之势,胜利突破渭河封锁线到达榜罗镇。十月,经回民区,连续突破会宁、静宁、平凉、固原,翻越六盘山,过环县,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
       红一方面军长征在哈达铺,虽然时间短,但在红军长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长征途中的加油站,是革命征程的新起点,为结束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沿着党中央指引的航向,把中国革命中心放在陕北,并最终走向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德怀自述》
(2)《聂荣臻回忆录》
(3)李维汉著《回忆与思考》
(4)伍修权著《我的历程》
(5)杨得志著《横戈马上》
(6)杨成武著《忆长征》
(7)《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8)《回顾长征》
(9)《甘肃党史资料》第一辑
(10)《张闻天年谱》